多山的地形和年降雨量大,使老撾具有相當大的水力發(fā)電潛力。湄公河及其在老撾的支流估計水力發(fā)電潛力在18,000至22,000兆瓦之間,約為整個河流的一半。剩余的潛力屬于柬埔寨和其他沿岸國家。1991年的總裝機容量為212兆瓦,其中大部分為水力發(fā)電,或僅占潛力的1%左右。
直到1987年,該國主要出口水電產量在1980年代緩慢擴大,從1980年的93萬千瓦時增加到1989年的約110萬兆瓦時,增長了約17%。截至1992年,大部分電力生產 - 約75%至80% - 出口到泰國,泰國已同意購買所有剩余電力。其余部分供應給供國內消費的電力網絡。到1986年,向泰國出售電力是該國最重要的外匯來源。盡管產量增加,但由于干旱降低了水位,1987年水電產品成為木材產品的主要出口產品,并降低泰國的電力單價。到1991年,老撾和泰國之間的新協議提高了電力單價。
老撾最大的水電設施是Nam Ngum水壩,位于萬象北部的Nam Ngum河上。Nam Ngum工廠于1971年開始運營,裝機容量為30兆瓦; 到1987年,額外的渦輪機容量增加到150兆瓦。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,Nam Ngum設施為萬象提供電力; 供應量逐漸擴大到萬象平原周圍的村莊。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,Nam Ngum生產的大約80%的電力出口到泰國; 一些人被轉移到南部,用于城鎮(zhèn)和村莊的電氣化。
1991年,位于老撾南部Saravan(Salavan)附近的Xeset完成了第二座水電站大壩.Xeset裝置的裝機容量為20兆瓦。
大約20個小型水電設施和柴油廠提供額外的電力。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,Thakhek和Savannakhét通過與泰國的回購協議獲得了常規(guī)電力供應,其中湄公河下的電纜從泰國電網轉移電力;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,Savannakhét以東9號公路沿線的村莊一直在接收電力。Louangphrabang有季節(jié)性的水電大壩供電,輔以柴油發(fā)電機。從Nam Ngum到Louangphrabang的輸電線路計劃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完工,并將為13號公路附近的許多村莊帶來電氣化,這些村莊以前依靠煤油燈和電池供電的熒光燈。
由于簽署了建設新設施或對其他地點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協議,水電容量將進一步增加。泰國是水電行業(yè)的主要投資者; 澳大利亞,丹麥,芬蘭,日本,挪威和瑞典也有公司對各種項目感興趣。
截至1992年,其他省級中心主要依靠柴油發(fā)電機,每晚運行三到四個小時,只服務于周圍人口的一小部分。除了小型私人發(fā)電機之外,大多數地區(qū)中心都沒有電力,這些發(fā)電機每天晚上幾個小時點亮幾十個用戶的房屋。汽車電池和電壓逆變器用作補充有限時間功率的手段。這些設備使老撾人能夠觀看電視并收聽立體聲磁帶播放器,即使在偏遠地區(qū)也是如此。
盡管國際開發(fā)協會,亞洲開發(fā)銀行,聯合國開發(fā)計劃署(開發(fā)計劃署)和其他捐助者提供了增加農村電氣化服務的援助,但國家電力消費增長緩慢。1970年至1980年間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4.5% - 總體增長率為287% - 至3.25億千瓦時。1980年以后,消費增長大幅放緩,年均增長率僅為1.5%,1988年達到3.65億千瓦時。人均消費量僅為93.6千瓦時,是該地區(qū)最低的消費量之一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,能源消費在1965年至1980年期間以年均4.2%的速度增長,在1980 - 90年期間放緩至1.8%。薪材占總能耗的85%左右。人均木柴消耗量每年在1到3立方米之間,占商業(yè)用木材消耗量的十倍以上。1985 - 1987年期間,包括薪柴和木炭在內的總用量為390萬立方米,比1975 - 77年期間增加了21%。1985年,水力發(fā)電占每年能源消耗的約5%。大多數消費都在萬象; 1983年國內使用量占工業(yè)用量的89%左右,僅占10%左右。
燃料進口成本 - 主要來自蘇聯直到1991年 - 給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,占1986年進口總量的近19%。1989年,進口了大約124,000噸石油燃料,幾乎增加了比前一年增長40%。
1987年,一條396公里的石油管道從萬象鋪設到越南邊境,靠近Vinh港,便于從蘇聯進口石油。該管道的年產能為30萬噸,遠遠超過每年約10萬噸的全國石油消費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