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冬天,北歐有些“風不調雨不順”。降水不足,水電站顯得“乏力”;風力不足,風車轉得“沒勁”。由于實行浮動電價,電力短缺帶來電價高企,推高了人們的生活成本。
丹麥統(tǒng)計局最新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10月丹麥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3%,漲幅為2011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,其中電力價格上漲對物價指數拉動最大。
丹麥氣候、能源與能效大臣約恩森承認,能源緊缺將使一部分人在今冬遭受較大影響,政府已出臺措施,為弱勢群體提供供暖補助。
不過,與東歐、南歐、西歐部分國家相比,北歐人少了一層對化石能源過于依賴的擔憂。多年來在新能源領域的持續(xù)投入,使北歐各國面對油價、氣價飛漲時更有底氣和韌性。
今年的歐洲能源危機,讓65歲的伊弗·尼爾森回想起20世紀70年代經歷石油危機的場景。尼爾森供職于丹麥外交部框架下的公私合營機構“綠色國度”。他說:“那真是令人至今難忘的寒冬!”
彼時,丹麥的能源供應主要來自石油,而絕大部分石油依靠進口。石油危機導致工業(yè)用能短缺。一切先緊著工業(yè)生產,民用能源必然受到很大影響。能源危機導致物資短缺,物價飆漲,失業(yè)率也節(jié)節(jié)攀升。節(jié)衣縮食,減少能耗,成了那一代丹麥人的集體記憶。
尼爾森清楚地記得,當時多數加油站處于無油可加的窘境,以至1973年的冬天全國連續(xù)實行了12個無車星期日。
尼爾森相信,狠狠吃過能源危機苦頭,才使得丹麥走在綠色轉型的前頭。1976年,丹麥出臺國家能源行動,探索開發(fā)風能和其他石油替代能源,對石油等進口能源的依賴逐年降低。
2012年,丹麥在綠色轉型之路上邁出重要一步。丹麥議會通過一項能源協(xié)議,制定了到2050年成為零化石燃料社會的目標,并大力發(fā)展風電、沼氣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。當時,可再生能源在丹麥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為23%。
為使綠色轉型進一步提速,丹麥議會2019年通過一項法案。法案提出,到2030年丹麥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70%,并重申最遲到2050年實現(xiàn)凈零排放目標。法案還對丹麥氣候政策做出一系列改革,對“脫碳困難戶”——農業(yè)和交通等領域,提出更迫切和具體要求。
可以說,丹麥的綠色轉型是一個高度受到政治倡議驅動的轉型。為順利實現(xiàn)70%的減排目標,丹麥政府與工商界建立起14個氣候伙伴關系,為不同領域的減排制定更清晰的建議和計劃。
數據顯示,2019年丹麥75%的能源供應實現(xiàn)自給自足,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占比超過了35%。2020年,丹麥全國電力系統(tǒng)中風電和太陽能發(fā)電的占比也已過半,燃煤和燃氣占比降到20%以下。尼爾森說,丹麥能源轉型戰(zhàn)略毫無疑問發(fā)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丹麥能源轉型目前正處在一個新節(jié)點:開始實踐如何將綠色電力轉化成氫氣及其他燃料的“Power to X”技術,為航空、重型運輸和工業(yè)制造等無法直接實現(xiàn)電氣化的領域提供綠色能源。丹麥希望通過該技術在商業(yè)領域的運用,促進可再生能源的轉化、儲存和擴大,減少運輸和工業(yè)制造等部門的碳排放量。
借鑒丹麥歷史經驗,堅定走綠色轉型之路,也是歐盟給此次能源危機開出的一劑長期藥方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:“化石燃料經濟已經達到極限,現(xiàn)在到了更注重創(chuàng)新、使用更清潔能源的時候。”
歐盟反復強調,綠色轉型不是造成能源危機的原因,而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。它雖不能立竿見影,但從長遠來看,卻有助于增強歐洲人抵御更多寒冬的能力。